補習班-補教網TOP1

補教名師說:考前每天一篇短文,練習「自問自答」

補教新聞特別報導:國文科,是公認最難準備、也最難在考前「抱佛腳」的科目,靠的是平日累積。而自創「MAPS教學法」,成功帶領偏鄉孩子「達B搶A」的王政忠老師建議,會考倒數計時中,考生可以看更多的段落、更多的短文,不斷問自己「作者想說甚麼?」,然後回過頭去找文章中的證據加以證明。就只能這麼「考前衝刺」了! 台灣的國中會考國文科,已徹徹底底走向閱讀理解能力時代。我曾經分析過,近三年來國中會考國文科的命題有以下3大趨勢: 1.國文科選擇題有8成左右的題目,在測驗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。 2.僅剩下2成左右的題目在考所謂的形音義、語文常識、國學常識等等,每年約只在會考中出現7~8題。 3.去年(2016)會考國文科的閱讀理解題目,沒有任何文章或段落是來自學生三年內所讀的國中課文,不論學校選用哪一家版本都一樣。 是的,我不只一次在演講或文章中提到,國中國文課本就是工具,是教材,是讓我們學生「學會如何騎腳踏車」的工具,是讓我們的學生建構閱讀理解能力的教材。會考不是考如何拆解那輛腳踏車,更不是測驗對於教材的精熟度。 那麼,國文科會考當中的閱讀理解題目,究竟是在測驗學生甚麼樣的閱讀理解能力?或者說哪一種層次的閱讀理解能力? 我以吳晟的《負荷》一詩前兩節為例: 下班之後,便是黃昏了。 偶爾也望一望絢麗的晚霞, 卻不再逗留。 因為你們仰向阿爸的小臉, 透露更多的期待。 加班之後,便是深夜了。 偶爾也望一望燦爛的星空, 卻不再沉迷。 因為你們熟睡的小臉, 比星空更迷人。 提問1:請根據前兩節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: 第一節文章提到的時間?所見景色?孩子狀態?父親行為? 第二節文章提到的時間?所見景色?孩子狀態?父親行為? 提問2:承上題,根據這些問題,作者想告訴你什麼事? 提問3:承上題,這裡所提的「絢麗的晚霞」或「燦爛的星空」,哪一個是最不合理的聯想? 提問4:承上題,根據以上問題,你覺得這是身為父親的負荷嗎? 提問1的層次落在PISA的訊息擷取,這個層次佔國文科會考選擇題的比例不會超過10%,題型多半以圖表判讀或資料閱讀(文宣、傳單、公告等等)呈現。 提問2與提問3的層次,則落在PISA的統整解釋,這個層次佔國文科會考選擇題的比列約為70%,以各種不同的題型出現,比如:主旨、文意、敘述何者正確、涵義等等。 提問4的層次落在PISA的省思評鑑,如果換個包裝,就是寫作測驗的題目了。 舉例: 根據提問的問題,請以「負荷」為題,完成一篇約500字左右的文章。 我們的教學現場這幾年風起雲湧的浪潮之一,便是運用提問策略進行教學,特別是國文科,但,觀察幾年下來,許多老師的提問設計始終落在提問1的類型,而沒有進行更多的提問2及提問3教學。 根據文章進行客觀的訊息擷取,是基本功,沒有基本功的課堂現場,當然必須先練基本功,但如果一直停留在基本功,孩子是無法解決大部分的問題的,我的意思是:如果你拿上述的提問2來問你的學生,他們是否有能力解答? 或者再進一步想想,老師本身在沒有看備課用書或教師手冊的情形之下,會不會也沒有能力解答? 我的答案是:根據這個表格,我覺得作者想跟我說「因為他的身分轉變了,所以他的態度也改變了。」 依此類推,針對提問2我的解答是:因為這兩節的訊息,我覺得「絢麗的晚霞」或「燦爛的星空」可以讓我聯想到下班之後的聲光娛樂、單身時的夢想或興趣、成家後的衝刺事業等等。 提問2及提問3不就是你常見的會考國文科題型?也就是MAPS教學法三層次提問中,「基礎題」的設計重點。 所以訊息檢索不重要?當然重要! 沒有客觀準確的訊息檢索,就不會有客觀且貼近作者想法的統整解釋,別忘記,提問2及提問3的思考路徑也必須是基於客觀事實而產生的,沒有穩固的訊息檢索能力,就不會有客觀準確的統整解釋能力。 那麼提問4呢? 如果沒有訊息檢索能力,沒有統整解釋能力,寫作文章就會淪為純粹主觀的囈語,不會有深度有廣度的,從訊息到解釋到連結生活經驗的省思、評鑑、觀點與書寫,也就是MAPS教學法三層次提問中,「挑戰題」的設計目標。 如果老師的提問一直停留在提問1,那不過是反覆精熟訓練QA的能力,而不是閱讀理解能力的建構,更不會是寫作能力的培養。 說了這麼多,會考前30天,國文科會考到底可以怎麼「衝刺」? 我建議大家,看更多的段落,看更多的短文,不斷問自己「作者想說甚麼?」,然後回過頭找文章證據加以證明。老師學生都可以這麼練習。30天,也只能這麼「衝刺」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