補習班-補教網TOP1

補習生活化報導:教改是正常,別再用過去的眼光看待現在的學生

補習班-補教新聞特別報導:有人抱怨臺灣一直在教改,但教改是正常的。因為教育必須要跟上時代與社會的變化,才能裝備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。既然時代與社會都不斷在改變,教育就不可能原地不動,尤其現在知識的量和改變的速度都超出我們想像,甚至沒有人敢斷言未來變化的樣貌,那麼教育就更要努力走在時代前端,務求貼近最新的趨勢與變化。 >>>家長的理解和支持,是孩子能否成功培養「素養學習態度」的最重要關鍵。藍偉瑩新書分享:11/8(五)台北信義誠品、11/16(六)台中勤美誠品、11/24(日)高雄大遠百誠品 不改變就淘汰,這是生活中的常態,每天都存在,尤其在產業的狀況最明顯。譬如中國電商阿里巴巴為了取得生鮮技術以及三、四線城市布局,因而入股高鑫零售(大潤發),企圖整合實體與虛擬零售市場;7-11 從早期的便利商店,到後來賣咖啡,現在還有宅配、售票、手搖杯各種服務;住宿業過去只有飯店,後來有民宿、airbnb;計程車也開始有 Uber。產業改變,你不得不改變,沒有人會永遠稱霸,也沒有人敢說自己永遠是贏家。 教育現場在網路社群快速成長後,也快速的轉變。過去的研習常常都是學者或專家為主講者,如果是現場教師為主講者,多數都是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。近年來,教師從教學實務中發展出有效的教學策略,從過去純粹經驗分享,轉變成實作工作坊。更棒的是,不僅是教學經驗,更將學術理論結合現場實踐,建立出有學理,並兼具現場實踐經驗以及操作方法的完整教學論述。教師教學專業真正成為事實,而且更能夠解決真實課堂問題。曾經聽過一所教育大學的校長分享他的看法:「我提醒與鼓勵學校的教授要多了解教學現場的情形與需要,不然國中小教師都不再需要我們了,他們都找明星教師幫助他們。」這也再次說明:不改變,就會被淘汰。 網路社群的興起,加上全球化推波助瀾,各項訊息與資訊的流動加速。各國教改的時間間隔縮短,改變的方向也趨同。更重要的是,大家都擔心沒有跟上其他人─這不僅關係到學生的未來,更關乎國家競爭力。 不怕被淘汰,學校必須裝備學生能力面對未來 臺灣的孩子對於學校最多的記憶就是考試與死記硬背,雖然這些死記的知識對於未來生活似乎沒有太大用處,但為了升學就只能如此了。因此,非到考試關頭才讀書,期待上了大學後可以玩四年,對於這樣的狀況,我想是臺灣學校教育需要反思的,也是每個人都該反思的。身處高速變動的二十一世紀,除了憂心這樣的教育能帶給學生多少競爭力以外,對於學生提不起學習動機、找不到學習方法、看不到發展前景,我不免感到憂心忡忡。 傳統教育習慣給予學生的知識,僅是一種基本概念,但我們在未來世界將面對的困難與挑戰,需要全新的解決方法。因此,當學生的學習形式、學習態度、學習內容一旦跟不上未來的需要,學生就會被淘汰。然而,學生被淘汰,學校教育當然要負責任。 長遠來看,過去的知識無法保證學生能夠面對未知的問題,而學校教育更不可能提早給孩子未來的知識,但是學校並不可以兩手一攤,說:「因為不知道未來的知識,所以沒辦法教孩子。」學校教育要如何讓孩子自己能掌握未來的知識?那就是培養學生的能力。 我必須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知識的過程中,建立起他們自己的能力,譬如閱讀理解、分析、思考的能力;批判、媒體識讀的能力;創新、與人合作的能力等。如果學校教育沒有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的能力,讓他們在未來沒有生存能力,這個學校的學生就會被淘汰,長此以往,學校裡的教師甚至學校,也就跟著被淘汰。 如果看近一些,只要教師無法滿足學生,給孩子的東西不是孩子需要的,也沒有讓他進步,學生立刻把學校、教師淘汰。什麼是孩子需要的?他們需要的不是有趣的課堂,也不是一直被盯著準備會考或學測。如果只是想追求考高分、上名校,去補習班就好了。其實孩子更喜歡的上課方式是「我參與、我困惑、我思考、我學到」。 學生和我們的成長歷程一樣,他們需要有典範,希望找到一個成人,無論是家長、教師或其他人,作為他們的典範。除了教書,教師更應該看重自身為學做人的態度,讓學生能從教師身上學到思考和待人接物的方法。現代孩子可以獲得訊息的管道很多,我常說,這讓現代孩子的品味比以前高,他知道好東西長什麼樣子,他自己知道他遇到什麼。所以當教師不如學生預期,學生很快就會逃離教室,教師也就立刻被學生給淘汰了。 然而我們最不願看到的,就是孩子把自己淘汰。教育一旦變這樣,臺灣就會被淘汰。 孩子適性發展,是國家競爭力的保障 面對二十一世紀,生活時空不同於上一個世紀,有網路消費經濟、全球化經濟與議題、後工業化社會、微利時代、資本主義經濟世界的失衡、M型化社會結構、專業與創新抬頭、消費習慣轉變等,如果我們將面對的是不同的挑戰,除了記憶知識外,什麼才能提供未來學習真正所需呢?我想,以全球化的觀點來衡量一個人該擁有的競爭力,應該是很貼切的。所謂的競爭力,除了知識,還需要專業,專業代表著擁有習得應用先進知識的能力,同時還有創意以及良好的執行力。 如何才能擁有習得應用先進知識的能力呢?離開學校後,自主學習成為我們習得新知識的重要能力。自主學習並不只是能閱讀而已,一個真正能閱讀的人,除了從文本中能夠檢索資料、整合資料外,更應當能分析資料,並能以批判的眼光閱讀資料,從而確定自己是認同或不認同,又有哪些是有價值的,哪些是不需要的。這些便是反思(後設認知)的能力。此外,自主學習的展開,關鍵在於是否具有學習動機,能否找到願意致力耕耘的領域,而自我覺察能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。 適性學習過去往往流於口號,但是其積極的意義在於,如果一個人無法找到有興趣的潛能所在,他的終身學習就難以發生,離開學校後就難以啟動自主學習─更重要的是創意難以產生。創意是具備競爭力的關鍵之一,結合豐厚知識的基礎,結合自己的興趣與潛力,創意油然而生。創意常常是無法教的,而是在解決問題中不斷透過跨領域的遷移所引起,當我們善於跨界創意,我們將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差異,我們會開始擁有他人所沒有的獨門智慧。然而,一個創意要能落實成為創新,需要的就是良好的執行力。 良好的執行力來自於自我覺察,知道自己的優劣勢、情緒狀況,此外便是自我管理─能夠管理自我的情緒、時間與各項資源。除了了解自身外,了解他人也是重要的一環,因為未來所面對的挑戰不再是一人可獨力完成的。能夠理解他人、尊重他人與欣賞他人,便能與他人協調合作,透過團體之力把事情做得更加妥善、更近完美。同時,要擁有全球化競爭力,更需要具備設計思考與系統思考的能力,才能更有計畫的找尋解決問題的方式,更全面看待環境與問題,從而創造更簡單美好的解決方案。 想維持長久的優勢便會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,能夠理解自己與他人,能夠適性的找到創意新解,更能與夥伴互學共好,以良好的執行力實踐創新。所以自主學習是具備全球化競爭力的核心所在,而自主學習則植基於專注自己、同理他人與理解世界。 教改是正常,別再用過去的眼光看待現在的學生 教育家杜威《經驗與教育》書中開宗明義說,教育不是非黑即白的爭論。這如同現在翻轉與不翻轉的爭議一樣,我們追求的教育改變,不該是完全推翻與否定過去,而是在過去的經驗下,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。 有人抱怨臺灣一直在教改,但教改是正常的。因為教育必須要跟上時代與社會的變化,才能裝備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。既然時代與社會都不斷在改變,教育就不可能原地不動,尤其現在知識的量和改變的速度都超出我們想像,甚至沒有人敢斷言未來變化的樣貌,那麼教育就更要努力走在時代前端,務求貼近最新的趨勢與變化。 對一個進步的社會來說,每天不一樣是正常的事。所以教改是正常,教育改革的國際趨勢就是知識內容變得精要而不流於細瑣、有空堂等,教師必須接受改變,更要站在變動的最前線。我們可能看不慣學生的服裝儀容、帶手機到學校,但是我們得明白,這一代孩子成長的時空已經與從前大不相同,我們可以教孩子自我約束,但是不能再用過去的眼光看待現在的孩子。 上一波的九年一貫教改,大大減少了課程內容,是具有前瞻性的做法。九年一貫的上課內容減少,但是時數並沒有減很多,為的是要培養能力。結果反而是教師補充很多東西,用多出來的時間反覆考試,壞了學生的學習胃口。可見教改的精神好、理念好,但是轉化到教學現場卻有問題。 這一波十二年國教新課綱,我認為還是有機會。尤其現在很多民間機構、基層教師、一些有理念的家長,都加入改變的浪潮。只要願意做改變的人比過去多,就代表有機會。 改變就像打仗,但一支部隊裡不能只有先鋒,每個人都衝前面,同時也需要有人穩紮穩打,慢慢做事。見到先鋒攻下了一個灘頭,後繼者則要願意踏實的做下去。穩定是重要的,但是並非不變,我們需要有先鋒把改變的東西變成真,再透過穩定的基礎實踐下去;然後先鋒再去迎接下一個改變,如此循環不已。補習班-補教網-補習生活真重要